当前位置:首页 > 书刊推荐 > 家长书刊

跟着大师学做快乐读书的领航者

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 发布:2017-12-08

《文心》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倾力合著的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小说,展示了1931年秋到1934年夏,H市某初中某班三年的学习生活。该书问世后反响极大,15年国内再版22次,海外翻印本有30种以上。《文心》不仅是学生学习、教师教学有益的参考书,也是家长正确指导孩子读书学习的好书。时隔80多年,《文心》的教育意义依然不泯,给我们很多启示。

搭建“小小书柜”

好读书,读好书,是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。但是,书海浩瀚,鱼龙混杂,选择不慎,必然贻误孩子大好时光。《文心》通过周乐华的爸爸周枚叔帮助张大文建小小书柜的故事,指明选择课外读物的原则,并提示家长:为孩子规划课外读物,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,是关乎孩子快乐学习、健康成长的大事。

第五章《小小书柜》讲的是:刚刚上初一的周乐华和张大文是好朋友,也是亲戚。中秋夜,大文母亲请乐华一家来团聚。晚饭过后,曾经做过中学教员的在银行谋职的乐华父亲,看到大文屋中杂乱地堆着各种书籍,应大文母亲之求,帮助大文建了一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小小书柜。

枚叔搭建小小书柜的原则是:经济、有序、适时。“经济”,指既要适量又要有益,因为学生闲暇时间有限,多而无当会影响学生的学业;又因为“乱读不但无益,而且有害”,所以要选择适量的有益的课外读物。“有序”是指书架搭建要分门类和次序,具体如下:工具书—中外小说故事—中国古诗—中国古代文化经典—现代资讯。“有序”强调既要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、思维水平、阅读心理,又要考虑知识间的联系。工具书位于首位,因为工具书是自主学习的阅读工具,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。小说—诗歌—古代文化经典的排序,是顾及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发展规律安排的次序。“适时”指既要契合时代的发展,又契合孩子终身发展的需求。

还家庭以“书声”

很多家长常常抱怨孩子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,欣羡西方国家孩子凝视书本的纯净目光。却很少思考我们的养成教育和西方国家养成教育的区别。我们的家庭教育,家长或者成了课业的监工,或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补习班,或者置之不理,鲜有陪伴孩子享受阅读的。西方国家的养成教育则不同,很多家庭,父母工作再忙,也会在孩子睡觉前动情地给孩子诵读。孩子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长大,自然会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。《文心》强调了“书声”陪伴孩子成长之意义,并对“读”的方法做了形象的解释。

第十四章《书声》讲的是老师王先生暑假没回家,在城外山上法华寺里备课、做学问。乐华、大文等同学相约去看他。一进山门,远远地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,读的是他们学过的文章。而这些学过之后就“丢掉”的文章,再听老师动情地诵读,也“熬不住”了,产生了诵读的冲动。原来,王先生住到法华寺以后,每日从清晨傍晚听到和尚高低缓急很有规律的诵经受到启发,于是研究了“读”的技巧。孩子们在王先生的指导下,“读”出了文字的美感,深深地陶醉其中。

《文心》强调“读”要“心、眼、口、耳”并用,这种多感官并用读书法,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。我们知道,汉语有其独特的音韵美,轻声、叠词、叠韵等语音现象,加之长短句、复沓、骈散等手法的运用,造成了错落有致的韵律。通过这种多感官并用地“读”,将纯正的有声语言沉入文本,能获得多方面的学习体验,是提高语感的好途径。

还家庭以“书声”,可使孩子从影视网络的鼓噪喧嚣中解脱出来畅游经典,于烟火墨痕中陶冶情操、涵养性情。书声,也是一个家庭精神生活的价值取向,也是养成教育的一个良策。

学做“大人和古人”

很多家长困惑于孩子沉迷于通俗小说、动漫、绘本等浅阅读,很难沉下心来安静地阅读古今中外经典。却不知,孩子不愿意读经典,是因为经典阅读障碍比较多,所以,家长应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,树立积极的阅读心理。这方面,《文心》早有见地。

《文心》的第一章《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》讲的是,周乐华和张大文升入初中的第一天,都觉得国文繁难,文言文与白话文都不好懂,如鲁迅先生的《秋夜》、姚鼐的《登泰山记》有很多不懂的内容。晚上向周枚叔请教。枚叔告诉他们,读不懂这些课文是正常的现象,因为小学教材的课文,是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专门写编的,所以好懂;中学教材就不一样了,选文几乎都是名家名篇,是“古人”和“大人”写他们自己经验的文章,初中生年纪还小,读不懂是正常的。因此,要在阅读中努力学习大人和古人的经验。

文章传达的经验分为两种:一种是外面的经验,是景物的状况;一种是内部的经验,是作者对于景物的感想。小孩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。即便同是大人,普通人所感到的也不如诗人、文人深刻。因此,阅读过程中要“努力学做大人和古人”,也就是说要努力学习他人的经验,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。

如何带着孩子“学做大人古人”?《文心》有多方面解释,比如在第三十章《鉴赏座谈会》中提出,“要好好地鉴赏预备知识是必要的”。这里启示家长,在要求孩子阅读经典之前,应想办法排除阅读的心理障碍,可以通过带孩子了解“作者的生平,作品的缘起,以及其他种种与这作品有关联的事件”,帮孩子建构预备知识,使孩子亲近作家,产生阅读的兴趣。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,就能联系预备知识,知人论世,想象体味大人和古人的经验。如此,孩子渐渐地感受到阅读经典的乐趣。

我们知道,优秀的思维品质是未来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。《文心》的第十三章《触发》把阅读境界定为三个层次:理解、鉴赏、触发。“触发”是阅读的最高境界,是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,调动联想和想象,沟通阅读与生活,产生全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,“触发”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生成的过程。

《文心》的第十三章中,父亲写信告诉乐华:“读书贵有新得,作文贵有新味,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。”由阅读内容,联想到学习或生活,得到印证、体验或新的发现,都是触发。触发要用新思维,比如乐华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。

带动孩子练就“触发”的功夫,需要家长通过指导“复读”,即读过的书反复读,以深入领会文本的意义,并开掘新意,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创新思维品质。

《文心》中师生之间、父子之间、邻里之间的故事,无不渗透着夏丏尊、叶圣陶的教育智慧和先进的教育思想,启示我们做孩子学习的引航者。(作者单位: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)



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
作者:尹泳一 徐艳佳
编辑:邹璋敏
整理发布:江教在线客户端
投稿邮箱:jjzxfw@163.com
商务合作:0791-888011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