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阅读 > 小学阅读

标点符号使用规则合集,这些细节用法,老师未必教过你

来源:小学语文 发布:2019-04-30

标点符号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,很多同学对标点符号掌握得不好,会影响作文写作,语言表达,所以,在平时的学习中务必让孩子清楚这一知识点!



句号


一句末尾用句号,语气平缓调不高。

读书见它要停顿,作文断句莫忘掉。


基本用法


1.用于句子末尾,表示陈述语气。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、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,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。


  • 示例1: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。

  • 示例2:(甲:咱们走着去吧?)乙:好。


2. 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。


  • 示例1:请您稍等一下。

  • 示例2:我不由地感到,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。



? 常见错误


1. 当断不断,一逗到底。


2. 不当断却断了,割裂了句子。如: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,一个是设备落后,能耗高。另一个是管理不善,浪费严重。("能耗高"后面的句号应改作逗号)


问号


有疑有问用问号,设问反问也需要。
遇它读出语调来,看书见它要思考。


基本用法


1. 用于句子的末尾,表示疑问语气(包括反问、设问等疑问类型)。使用问句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、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,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。


  • 示例1: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?

  • 示例2: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?

  • 示例3:(一个外国人,不远万里来到中国,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。)这是什么精神?这是国际主义精神。


2. 选择问句中,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,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。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没有停顿时,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。


当选项较多或较长,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,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。


  • 示例1: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,还是诗人的虚构?


  • 示例2: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?


  • 示例3: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:现实主义的?传统的?大团圆的?荒诞的?民族形式的?有象征意义的?


  • 示例4:但到底是称赞了我什么:是有几处画得好?还是什么都敢画?抑或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?我不得而知。


  • 示例5:这一切都是由客观的条件造成的?还是由行为的惯性造成的?


3.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,可叠用问号。通常应先单用,再用叠用,最多叠用三个问号。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。


  • 示例:这就是你的做法吗?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??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???


4. 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,即用于句内,表示存疑或不详。


  • 示例1:马致远(1250?—1321),大都人,元代戏曲家、散曲家。

  • 示例2:钟嵘(?—518),颍川长社人,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。

  • 示例3: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,说明作者(编者?校者?)很不认真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 句子里虽然有疑问词,但全句不是疑问句,句末却用了问号。如:我不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?但我猜做这件事的人一定对我们的情况比较熟悉。(问号应改作逗号)


2. 句子虽然包含选择性的疑问形式,但全句不是疑问句,句末却用了问号。


如:我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这种颜色?(问号应改作句号)


感叹号


感情强烈句和段,其中叹号常出现。
请求反问都该用,有它文章起波澜。


基本用法


1. 用于句子的末尾,主要表示感叹语气,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、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、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、反问语气和语调,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。


  • 示例1:才一年不见,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!

  • 示例2:你给我闭嘴!

  • 示例3:谁知道他今天怎么搞的!


2. 用于拟声词后,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。


  • 示例1:咔嚓!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。

  • 示例2:咚!咚咚!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。


3. 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,可叠用叹号;表达强烈语气时,也可叠用叹号,最多叠用三个叹号。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叹号。


  • 示例1:轰!!在这天崩地塌声音中,女娲突然醒来。

  • 示例2:我要揭露!我要控诉!!我要以死抗争!!!


4. 当句子包含疑问、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(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),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(问号、叹号各一)。


  • 示例1:这点困难能把我们吓到吗?!

  • 示例2: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,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?!


? 常见错误


1. 滥用叹号。陈述句末尾一般用句号,不用叹号。不能认为只要带有感情,就用叹号。如:看到这里,他愤怒得浑身热血直往上涌!(叹号应改作句号)


2. 把句末点号叹号用在句子中间,割断了句子。如:那优美的琴声啊!令我如痴如醉。(叹号应改作逗号)


逗号


标点符号谁最忙?逗号使用最频繁。
句子中间要停顿,往往由它来值班。


基本用法



?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,除了有时用分号,一般都用逗号。


  • 示例1: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,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。


  • 示例2:学历史使人更明智,学文学使人更智慧,学数学使人更精细,学考古使人更深沉。


  • 示例3: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,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存在和谐,那就不可能有科学。


? 用于下列的各种语法位置:


较长的主语之后


  • 示例1: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,都令人叹为观止。


句首的状语之后


  • 示例2: 在苍茫的大海上,狂风卷集着乌云。


较长的宾语之前


  • 示例3: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,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。


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(或其他成分)之后,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。


  • 示例4:他呢,倒是很乐意地、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。


  • 示例5:(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。)可是整个村子——白房顶啦,白树木啦,雪堆啦,全看得见。


较长的主语之间、谓语之间、宾语之间


  • 示例6:母亲沉痛的诉说,以及亲眼见到的事实,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。


  • 示例7: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,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,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。


  • 示例8:必须懂得,对于文化传统,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,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。


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、定语之前


  • 示例9:真美啊,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。


  • 示例10:她吃力地站了起来,慢慢地。


  • 示例11:我只是一个人,孤孤单单的。


? 用于下列各种停顿处:


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


  • 示例1:老张,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,上星期已经调走了。


  • 示例2:车,不用说,当然是头等。


语气缓和的感叹语、称谓语或呼唤语之后


  • 示例3:哎呦,这儿,快给我揉揉。


  • 示例4:大娘,您到哪儿去啊?


  • 示例5:喂,你是哪个单位的?


某些序词语(“第”字头、“其”字头及“首先”类序次语)之后


  • 示例6: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?原因有三:第一,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;第二,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;第三,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。


  • 示例7:《玄秘塔碑》之所以成为书法的范本,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:其一,具有楷书的点画、构体的典范性;其二,承上启下,成为唐楷的极致;其三,字如其人,爱人及字,柳公权高尚的书品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。


  • 示例8:下面从三个方面讲讲语言的污染问题:首先,是特殊语言环境中的语言污染问题;其次,是滥用缩略语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;再次,是空话和废话引起的语言污染问题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 插入语没有加逗号跟其他成分分隔。如:毫无疑问对这种人我们只能诉诸法律。("毫无疑问"后面应加逗号)


2. 不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逗号,把句子肢解了。如:她暗下决心,一旦成婚,就把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,作为今生今世最大的追求。("作为"前面的逗号应去掉)


顿号


并列词语或短语,地位一样并肩站。
顿号用来做分界,读到它时停顿短。


基本用法


1. 用于并列词语之间。


  • 示例1:这里有自由、民主、平等、开放的风气和氛围。

  • 示例2:造型科学、技艺精湛、气韵生动,是盛唐石雕的特色。


2. 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。


  • 示例:他几次三番、几次三番地辩解着。


3. 用于某些序次语(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“天干地支”类序次语)之后。


  • 示例1:我准备讲两个问题:一、逻辑学是什么?二、怎样学好逻辑学?


  • 示例2: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:甲、题材;乙、用字;丙、表达;丁、色彩。


4. 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。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,宜用顿号。


  • 示例1: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,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。


  • 示例2:这种凶猛的动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觅食和活动。


  • 示例3: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,也是二、三产业的基础。


5. 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、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。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(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),宜用顿号。


  • 示例1:“日”“月”构成“明”字


  • 示例2:店里挂着“顾客就是上帝”“质量就是生命”的条幅。


  • 示例3: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,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。


  • 示例4:李白的“白发三千丈”(《秋浦歌》)、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(《将进酒》)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。


  • 示例5:办公室有人订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、《光明日报》和《时代周刊》等报纸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 没有注意到并列词语的层次。层次不同的并列关系,上一层用逗号,次一层用顿号。


如: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,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、基础设施、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、信息的收集、处理和应用、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、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。


2. 词语间是包容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,中间却用了顿号。


如:新建小区内的住宅共24幢、396套,绿化率达到45% 。(中间的顿号应去掉)


3. "甚至、尤其、直至、特别是、以及、还有、包括、并且、或者"等连词前面用了顿号。如:由于商品供求往往随着不同区域、不同季节、甚至不同客流成分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采购者应当及时把握需求信息。("甚至"前面的顿号应改作逗号)


分号


并列句子肩并肩,不分主次紧相连。
如用逗号隔不开,可用分号站中间。


基本用法


1.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(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分号时)之间的停顿。


  • 示例1:语言文字的学习,就理解方面说,是得到一种知识;就运用方面说,是养成一种习惯。


  • 示例2:内容有分量,尽管文章短小,也是有分量的;内容没有分量,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。 


2. 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第一层(主要是选择、转折等关系)之间的停顿。


  • 示例1:人还没看见,已经先听见歌声了;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,歌声还余音袅袅。


  • 示例2: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是弱小的,所以总是受压迫的;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,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。


  • 示例3: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,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;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。


  • 示例4: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,以为可以凉快些;谁知没有凉快下来,反而更热了。


3. 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。


  • 示例: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:一、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;二、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;三、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;四、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 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用了分号。如:报名者请携带户口簿;身份证;高中毕业证书;体检证明;两张二寸近期免冠照片。(四个分号都应改作逗号)


2. 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用分号。如:这些展品不仅代表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养蚕、纺织、印染、刺绣和缝纫工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水平;而且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。("而且"前面的分号应改作逗号)


3. 多重复句中,并列的分句不是处在第一层上,之间却用了分号。如: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,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、制度化;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;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,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。("经济"后面的分号应改作逗号)


4. 被分号分隔的语句内出现了句号。须知:分号所表示的停顿或分隔的层次小于句号。


冒号


小小冒号两个点,提示下文常出现。
它和引号是朋友,文章之中常相伴。


基本用法


1.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(“说”“例如”“证明”)之后,表示提示下文的。


  • 示例1: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:午门、神武门、东华门和西华门。


  • 示例2:他高兴地说:“咱们去好好地庆祝一下吧!”


  • 示例3:小王笑着点了点头:“我就是这么想的。”


  • 示例4:这一事实证明:人能创造环境,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。


2. 表示总结上文。


示例:张华上了大学,李萍进了技校,我当了工人: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。


3.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,表示注释和说明。


  • 示例1:(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。)主办单位:市文化局;承办单位:市图书进口公司;时间:8月15日—20日;地点: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。


  • 示例2:(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。)办法之一:先读题干,再读原文,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。办法之二:直接读原文,读完再做题,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。

4. 用于书信、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。


  • 示例1:广平先生:……


  • 示例2:女士们、先生们:……


5.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。在列举式或条纹式表述中,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。


  • 示例: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:


第一顺序:配偶、子女、父母。

第二顺序:兄弟姐妹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 冒号套用。应避免一个冒号范围里再用冒号。如:心理学研究表明: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:遗传、环境和教育。(第一个冒号应改作逗号)


2. 提示性动词指向引文之后的词语,这个动词之后却用了冒号。如:厂领导及时提出:"以强化管理抓节约挖潜、以全方位节约促成本降低、以高质量低成本开拓市场增效益"的新思路。(句中的冒号应去掉)


3. 冒号用在了没有停顿的地方。如:女乘务员小心地端起杯子,正准备换个地方放,突然,随着一声:"谁让你动我的杯子"的怒吼,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,一把夺走了杯子。(句中的冒号应去掉)


4. 冒号与"即"“也就是"一类的词语同时使用。如:他们加强了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、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个工点的安全管理。


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实行"三不放过":即没查出原因不放过,当事人和施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事故苗头的后果不放过,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。(句中的冒号应改作逗号,或者保留冒号去掉"即"字)


引号


四个蝌蚪真奇妙,前揽后抱是引号。
人物语言引在内,别人文句用它标。


基本用法


1.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。


  • 示例:李白诗中就有“白发三千丈”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。


2. 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需要强调的内容。


  • 示例:这里所谓的“文”,并不是指文字,而是指文采。


3. 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,如别称、简称、反语等。


  • 示例1:电视被称作“第九艺术”。


  • 示例2: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尼安德特人,简称“尼人”。


  • 示例3:有几个“慈祥”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。


4. 一层用双引号,里面一层用单引号。


  • 示例:他问:“老师,‘七月流火’是什么意思?”



5. 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,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;不止一段时,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,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。


示例1: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谈幸福:


“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。……

“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。……

“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……”


6. 在书写带月、日的事件、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(含简称)时,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,也可连同事件和节日一起标引。


  • 示例1: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。


  • 示例2:“五四”以来的话剧,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。


  • 示例3:纪年“五四运动”90周年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 滥用引号。词语没有特殊含义,随便加上了引号。如:樱花飘落时,就像漫天的"雪花"在飞舞。(句中的引号应去掉)


2. 引号前后相关的标点处理错误。如:常言说得好"无酒不成宴",酒的选择非常关键,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。


(可改作:①常言说得好,"无酒不成宴"。酒的选择非常关键,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。②常言说得好:"无酒不成宴。"酒的选择非常关键,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。)


省略号


省略号,六个点,千言万语全包揽。
表示省略用到它,说话断续把它添。


基本用法


1. 标示引文的省略。


  • 示例:我们齐声朗诵起来:“……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


2. 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。


  • 示例:对政治的敏感,对生活的敏感,对性格的敏感,……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。


3.标示语意未尽。


  • 示例3: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,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,……


  • 示例4:你这样干,未免太……!


4. 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。


  • 示例:她磕磕巴巴地说:“可是……太太……我不知道……你一定是认错人了。”


5. 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。


  • 示例:“还没结婚吧?”

“……”他飞红了脸,更加忸怩起来。


6. 标示特定的成分虚缺。


  • 示例:只要……就……


7. 在标示诗行、段落的省略时,可连用两个省略号(即相当于十二连点)。


  • 示例1:从隔壁房间里传来缓缓而抑扬顿挫的吟咏声——


  • 示例2:该刊根据工作质量、上稿数量、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表现,评选出了高校十佳记者站。还根据发稿数量、提供新闻线索情况以及对刊物的关注度等,评选出了十佳通讯员。


? 常见错误


1. 滥用省略号。如:为什么街头小青年满口脏字?为什么摩登女郎徒有其表,一张口就是污言秽语……?(应去掉省略号)


2. 省略号和"等""之类"并用。因为省略号的作用相当于"等""等等""之类"。两者不能并用。如:在另一领域中,人却超越了自然力,如飞机、火箭、电视、计算机……等等。(应去掉省略号)


书名号


书名号,前后弯,标明书籍和报刊。
篇名、曲名也可用,标得清楚方便看。


基本用法


1. 标示书名、卷名、篇名、刊物名、报纸名、文件名等。


  • 示例1:《红楼梦》(书名)


  • 示例2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(卷名)


  • 示例3: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(篇名)


  • 示例4:《每周关注》(刊物名)


  • 示例5:《人民日报》(报纸名)


  • 示例6: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》(文件名)


2. 标示电影、电视、音乐、诗歌、雕塑等各类用文字、声音、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


  • 示例1:《渔光曲》(电影名)


  • 示例2:《追梦录》(电视剧名)


  • 示例3:《勿忘我》(歌曲名)


  • 示例4:《沁园春·雪》(诗词名)


  • 示例5:《东方欲晓》(雕塑名)


  • 示例6:《光与影》(电视节目名)


  • 示例7:《社会广角镜》(栏目名)


  • 示例8:《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》(光盘名)


  • 示例9:《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》(图片名)


3. 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。


  • 示例:我读了《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》一文(以下简称《念》),收获很大。


4. 当书名号中还需要用书名号时,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,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。


  • 示例:《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<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>的报告》


? 常见错误


1. 滥用书名号,随意超出应用范围,如品牌名、证件名、会议名、展览名、奖状名、奖杯名、活动名、机构名,也用书名号标示。


来源:小学语文
编辑:高凤婷
整理发布:江教在线客户端
投稿邮箱:jjzxfw@163.com
商务合作:0791-888011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