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省出台大学生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检查细则——整治机构乱象,束紧监管“紧箍咒”
来源:江西日报 发布:2025-03-24
近日,省教育厅会同省委政法委、省公安厅、省市场监管局、省消防救援总队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《江西省大学生培训机构检查细则(试行)》和《江西省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检查细则(试行)》(统称《检查细则》),针对快速增长的面向大学生的培训机构与面向中小学生的托管机构,建立起覆盖机构设置、场所安全、从业人员管理、收费等方面的全链条监管体系,整治大学生培训和中小学生校外托管乱象,束紧监管“紧箍咒”,全力守护学生安全成长。
分类施策精准管理 校园周边“小饭桌”纳入监管范畴
近年来,大学生培训机构与校园周边“小饭桌”等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大量涌现,但由于存在准入门槛模糊、监管责任不清等问题,大量机构长期处于无序发展和失管漏管状态,消防安全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。
为此,我省自2024年7月起启动全面治理,此次《检查细则》明确界定监管对象:大学生培训机构聚焦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专升本考试、研究生考试、公务员考试、教师资格和教师招聘考试等培训的机构;校外托管机构则主要是受学生监护人委托,利用学校以外场所,在非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接送、就餐、看管、休息等服务的机构。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则按照国家和我省“双减”政策要求监管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检查细则》首次明确新兴的“AI自习室”,参照托管机构管理,特别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和数字化监管,建设智慧消防,纳入全省教育智慧监管平台监管,实现24小时动态监测。
安全准入划红线 剑指“隐形变异”培训
尽管现行法规暂未要求大学生培训机构办理办学许可,但《检查细则》强化准入管理:营利性机构需完成工商登记,非营利性机构须取得民政部门资质,提供餐饮服务的必须持有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《卫生许可证》等。
《检查细则》明确要对两类机构的设置、党的建设、收费管理、培训内容、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检查,特别划定禁止开办的场所,包括(半)地下室、工业厂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,所有运营场所必须通过建筑结构、消防、卫生三重安全认证。同时,提出要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,加强数字化监管,实施消防安全智能监管,建设消防物联网,接入全省教育智慧(视频监控)系统,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,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,对两类机构进行实时监管、智能监管,对安全隐患力争实现“早发现、早预警、早处置”。
针对两类机构马甲下的隐形变异培训乱象,《检查细则》明确不得以教育咨询、科技咨询、技术咨询、企业管理咨询等名义开展大学生培训和中小学生校外托管,特别是不得开展面向中小学生(包括3—6岁儿童)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,必须严格按照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开展培训和托管。教育厅校外培训监管处负责人强调,“此举进一步落实‘双减’政策,堵住监管漏洞。”
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违规行为将被依法查处
治理两类机构乱象,重在斩断违规获利渠道,遏制违规营利行为,让违规行为无利可图。
《检查细则》创新建立“信用监管+社会监督”体系:开展信用监管,机构信用信息将公开至国家信用平台,建立“白名单”供公众查询,违规机构将面临联合惩戒;针对群众经常遇到的培训或托管机构安全问题、退费难问题等,公众可以根据遇到的问题,向公安、市场监管、消防救援等部门投诉反映,教育部门也建立了教育热线(96365)和教育“随手拍”,有的地方还开展有奖举报,广泛发动群众,实现群防群治。
“过去遇到机构卷款跑路只能自认倒霉,现在可以查机构信用,投诉也有专门通道。”家长李女士对《检查细则》的创新做法充满期待。
在两类机构治理中,《检查细则》实行“政府主导、属地管理、分工负责、齐抓共管”和“谁审批、谁监管,谁主管、谁监管”的机制和原则,明确开展跨部门执法,采取日常检查、专项检查、个案检查和双随机抽查等方式,加强对两类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。14个部门既分工负责,又联合查处,形成监管闭环。违规培训和托管行为,不仅会受到依法处罚,机构信用也将受到影响,监管部门会将检查结果及时依法及时共享至信用中国(江西)、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(江西)、中国社会组织信用服务平台(中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)。
从无序生长到规范发展,此次《检查细则》出台不仅关乎万千家庭的安全期盼,更是教育治理现代化、法治化的生动实践。当安全底线筑牢,服务质量提升,两类机构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,为学生成长撑起一片晴空。
来源:江西日报
编辑:万永勇
整理发布:江教在线客户端
投稿邮箱:jjzxfw@163.com
商务合作:0791-88801172